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警惕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戴先任
文章字数:

  6月1日,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从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显上升。(6月1日澎湃新闻)
  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
  造成犯罪低龄化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首次上网的年龄不断下降,80后、90后是“网络移民”,到了00后、10后,就变成了“网络原住民”,而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像色情、暴力等大量不良信息藏身其间。
  有数据显示,2020年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了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至10岁。未成年网民越来越多,但对于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活动却欠缺保护。有专家曾指出,攻击暴力、性侵和商业剥削成了儿童网络风险三大源头。
  现在的未成年人从小就接触网络,再加上年纪小所以欠缺防范意识与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被他人利用。有研究表明,近七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这些不良信息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诱因,让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步入犯罪的歧路。
  近年来不止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增长,犯罪也呈现了低龄化趋势,目前是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现象非常令人担忧。为此,有人呼吁下调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以此来应对犯罪低龄化趋势。据测算,青少年发育与20年前相比至少提前了2至3年,心智也明显提高。所以,适当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是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必要之举。
  但下调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不宜搞“一刀切”,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抓了之”。对犯错青少年要“保持必要的宽容”,要看到未成年人进行的犯罪有很多会在青春期过后自动放弃。当然,对于情节极为恶劣与严重的“重罪”,未成年人强奸、杀人等,以及在犯罪中表现出超出同龄人心智的未成年人,有必要区别对待。
  而要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适当下调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只能算是“辅助手段”,不能单纯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抓早抓小,要挽救“问题少年”,更要防范更多未成年人变成“问题少年”。
  要能综合施策,例如要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充分认识。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寻求学校及社会保护,也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要加强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懂得尊重他人等。另外,要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机制,要建立健全犯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还要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犯罪低龄化”既是教育“痛点”,也是社会“痛点”。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是一道“综合考题”,既是教育考题,也是社会考题,还是法治考题。需要法治与教育双管齐下,需要家庭、学校、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合力,各方要守土有责,筑起安全防火墙,通过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防范与挽救更多的“迷途羔羊”,让未成年人在成长正轨上健康成长。
  互联网的普及除了让一些未成年人被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导致他们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还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觊觎上了涉世未深的孩子。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便捷,“隔空猥亵”未成年人,通过哄骗、威胁的手段达到猥亵甚至强奸未成年人的不法目的。
  5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主要情况。
  此次最高检表示,将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在以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有物理接触、身体接触,而在网络环境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隔空猥亵”的新动向,这给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带来了新的挑战。
  遏制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一是依法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犯罪;二是依法惩戒帮教涉嫌网络犯罪的未成年人。
  要坚决遏制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势头,针对不断翻新的犯罪手段,魔高一尺,道就要高一丈,相关部门要顺应变化的形势,及时遏制这种“隔空猥亵”犯罪势头。网络平台也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加强技术防范手段,比如防范未成年人开设直播,要杜绝暴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监管部门也要督促网络平台尽好管理责任,还要依法严惩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猥亵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家长也要引导未成年人安全用网,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提升防范意识,对网络不当信息、不怀好意之人多一些警惕与防范,还要做好时间管理,避免网络成瘾。要保护好未成年人用网安全,就要营造良好的用网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便利之际也能免受其害。
  要形成各方合力,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盾牌,净化网络环境,不能让网络成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治短板,成了涉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增长点”。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