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文章字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鼎力推进教育公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促进入学机会平等”也好,“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也罢,仿佛这些都与我们无关。那么,我们一线教师能为教育公平做些什么呢?
随着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更加关注教育的获得感、公允度,更加关注育人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就在学校里、班级中、课堂上。因为学生对教育公平的体验来源于自己的教师,教师公正不公正、公平不公平、民主不民主,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班级中教育学生应该全面多样,在课堂中供给教育资源应该优质均等。
有教无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是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也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更是师德之规范。当下,在义务教育阶段以“火箭班”“清北班”等冠名的班级名层出不穷,这种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是教育的不公平,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性别的基础上进行“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不因成绩的好坏或某某领导的“招呼”而破坏了教育公平。其次在班干部选聘上,也有不公平,要坚决纠正“关系户”或家庭优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霸占班干部岗位的现象。应树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组织能力都得到锻炼。在座位的安排上也要体现公平,不能“优等生长期在前,学困生经常在后”,应以科学的方式固定时间轮换座位。课堂上,老师要适当地来回走动,适时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以便能关注到全体学生。还有在课堂提问或活动组织上,不要总是让优生“出镜”,而让其他学生当听众、做看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五育并举,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指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既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公平,又实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融合。
长期以来,因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影响,“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的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这远离了“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切莫各自为政,摒弃语数外老师只重视智育、音美老师只重视美育、体育老师只重视体育的弊端,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变“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围绕“五育融合”整体设计教学,避免各“育”简单叠加,整合各“育”的教学资源,聚焦“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进行主题化教学。倡导教师的教是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生的学是围绕“五育融合”的学,课堂的评也是紧扣对“五育融合”的评,追求“五育”共生共长的最高境界,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综合性的“五育效应”,整体发挥育人功能。
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地进行差异化教学,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教育方式的公平,也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就应该强求一律,用同样的模式平均地对待每个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平均地发展。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很公平,实质上是最大的不公。因为,每个学生的禀赋不同、生长环境也有差异,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是不对的。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他们多样化发展。应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采用“一人一案”“一生一法”的方式,实施个体化和个性化教育。合适的才是最佳的,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心智、兴趣、爱好,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因人而异地提出教学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紧扣教学目标,依据差异性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发思考,激发思维,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更加关注教育的获得感、公允度,更加关注育人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就在学校里、班级中、课堂上。因为学生对教育公平的体验来源于自己的教师,教师公正不公正、公平不公平、民主不民主,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班级中教育学生应该全面多样,在课堂中供给教育资源应该优质均等。
有教无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是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也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更是师德之规范。当下,在义务教育阶段以“火箭班”“清北班”等冠名的班级名层出不穷,这种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是教育的不公平,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性别的基础上进行“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不因成绩的好坏或某某领导的“招呼”而破坏了教育公平。其次在班干部选聘上,也有不公平,要坚决纠正“关系户”或家庭优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霸占班干部岗位的现象。应树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观念,让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组织能力都得到锻炼。在座位的安排上也要体现公平,不能“优等生长期在前,学困生经常在后”,应以科学的方式固定时间轮换座位。课堂上,老师要适当地来回走动,适时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以便能关注到全体学生。还有在课堂提问或活动组织上,不要总是让优生“出镜”,而让其他学生当听众、做看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五育并举,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指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既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公平,又实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融合。
长期以来,因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影响,“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的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这远离了“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切莫各自为政,摒弃语数外老师只重视智育、音美老师只重视美育、体育老师只重视体育的弊端,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变“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围绕“五育融合”整体设计教学,避免各“育”简单叠加,整合各“育”的教学资源,聚焦“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进行主题化教学。倡导教师的教是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生的学是围绕“五育融合”的学,课堂的评也是紧扣对“五育融合”的评,追求“五育”共生共长的最高境界,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综合性的“五育效应”,整体发挥育人功能。
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地进行差异化教学,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教育方式的公平,也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就应该强求一律,用同样的模式平均地对待每个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平均地发展。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很公平,实质上是最大的不公。因为,每个学生的禀赋不同、生长环境也有差异,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是不对的。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他们多样化发展。应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采用“一人一案”“一生一法”的方式,实施个体化和个性化教育。合适的才是最佳的,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心智、兴趣、爱好,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因人而异地提出教学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紧扣教学目标,依据差异性的课堂评价标准,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发思考,激发思维,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