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过度帮助孩子是害不是爱
□张玉胜
文章字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不可或缺。但就像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有底线的道理,帮助孩子也需要保持理性、明智和科学态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88.6%的受访家长坦言自己曾过度帮助孩子”,这暴露了家庭教育中一个亟须矫正的问题。长远看,家长过度帮助孩子,甚至直接介入到原本属于孩子的赛道,是害而不是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道理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并非不懂,只是很多时候“过度帮助”是因为家长“看不过”或“忍不住”。仔细剖析,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的。比如功利心理,家长过度在意孩子的“起跑线”“初速度”,哪怕越俎代庖也要帮孩子做到“最好”;溺爱心理,总担心孩子会因为作业多或任务难而吃苦受累,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周到的服务;补偿心理,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条件、无人帮,现在想要补偿给孩子。这些心态看似关心、帮助,实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
  表面看,过度帮助孩子会让孩子作业更完美、任务完成快、比赛成绩优,但这些“美”“快”“优”却并非来自孩子的“独立”行为,也不能反映其真实能力,并且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首先,过度帮助不利于孩子思考力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做作业、做手工的过程,既是对其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其思考能力的发掘。没有亲力亲为就谈不上真正的收获,父母过度帮助,只会让孩子产生思维惰性,抑制思考力发展。
  其次,过度帮助无益于孩子独立性的养成。有人说“帮助孩子自立,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家长真正为孩子好,就应该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独当一面的个体。由孩子自己来完成任务,也许会不完美甚至出错,但这却是成长、成才的必经过程。家长过度帮助甚至介入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会导致孩子失去主见而变得缺少独立性,在父母的事事周全中,孩子也错失了试错成长的机会。
  其三,过度帮助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其不断增强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的品格完善的过程,而自信心就是其最大的原动力。父母的过度帮助和参与,会向孩子不断传递心理暗示:我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父母,没有家长帮助,我什么都干不成。这就势必会导致孩子在需要独立行事时畏缩不前和自信缺失。
  规避对孩子的过度帮助,需要厘清父母职责和孩子任务之间的边界,谨防家长角色错位。家长要秉持开明、放手的心态,别让孩子形成对家长的依赖而错失锻炼学习的机会。要学会把握“帮助”的火候、时机和分寸,做到孩子不请求时不主动帮忙,请求帮忙时多引导,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同时,老师也要注重把家长可能干预较多的事项留在课堂,并教育孩子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