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做教育事业的螺丝钉
—— 我的育人故事
文章字数:
  □杨敏玲
  我出生于1977年9月,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照九年制学校(原武功县小村镇南照初级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辛酸,也有幸福……
  一干就是十年
  刚一毕业,我就被分配到武功县南照初级中学任教,担任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那时,正值中国人口高峰期,我所在的乡村初中也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一样,班大、学生多,教师极其短缺,尤其是英语教师。
  起初,我担任了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但学校教师短缺,尤其是英语教师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让我担任3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我得知学校的困难后,欣然接受。
  接受新任务后,每周课时量由原来的12节增加到16节;批阅作业量由原来的每周3次、每次120余本,增加到每周3次、每次180余本。
  为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我选择了住校,每天晚上加班至深夜。当天的工作任务完成后,才能坦然入睡,我的爱人总说我的颈椎病是那时拼命工作才落下的。
  为了工作,我将年幼的孩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看。我住学校,每周回老家一次看望孩子。当看到年幼的孩子视我如同陌生人一般时,我流泪了……
  就这样,一坚持就是十年。
  带着“不服输”的勇气
  后来,随着学校英语教师的不断补充,基本达到一人教两班的要求。
  农村学校生物课和地理课的教师极其短缺,但生物课和地理课又是中考的必考科目,而我所在的学校没有一个生物课和地理课的专业教师,这让学校领导又犯了难。由于我在学生时期特别喜欢地理这门课程,经过认真考虑后,我主动请缨,担任学校的地理课教师。
  但当我拿到地理课本的一瞬间,我傻眼了。现在的地理课和我上学时的地理课完全不同了,再加上我十几年都没看过地理方面的书籍,那时我内心真的有点怕了……
  为了不让别人看笑话,我带着“不服输”的勇气,开启了一段自学之路:一遍又一遍地钻研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疑点。为了丰富自己地理知识,我还自费购买了地理学习资料,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地理方面的各种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每一节课,没准备好、有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进课堂!
  就这样一边艰难学习、一边艰难教学……这一坚持又是八年。其间,我先后担任过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地理课教师。
   生源减少,课时量增加
  再后来,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所在的学校和农村大部分学校一样,生源锐减。学校也顺应趋势,由初级中学改制为九年制学校。
  改制后,学校又面临初中部生源少,小学部生源多的情况。小学部教师极其短缺,因此小学部四、五、六3个年级,5个教学班的科学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便成为我的日常工作内容。这意味着我每周要备写6科10个课时的教案,上20节课,平均明天要上4节课,每周要批阅10次、每次120余本作业……
  因为颈椎不好,所以白天上班、晚上在诊所看病,成为我那段时间的工作常态。近几年,因工作忙,且家里老人年龄越来越大、患有老年基础性疾病,我只能将他们托付给姐姐照顾。夜深人静时,每每回想起这些,心里充满了对孩子和父母的亏欠感……
  回顾自己走过的这22年教育工作生涯,虽充满数不清的艰辛与不易,但看着“提高中考质量先进个人”“武功县优秀教师”“武功县师德标兵”“武功县思政课大练兵先进个人”等一张张荣誉证书时,内心却充满着幸福。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