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对于拜年习俗的影响
文章字数:
科技发展,方兴未艾,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社会风俗产生了巨大影响。由“老三样”到“新三样”,如今“新四大发明”已应运而生。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其中,“互联网+”与“春节拜年习俗”的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拜年新风尚。
“互联网+”使“走亲访友”更加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城乡结构。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格局。古往今来,中国的家庭常以“宗族”自居,不难看出“群居”一直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突出特征。因此,在每个春节,家族的成员互相探访、恭贺新春,逐渐形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城市化对“差序格局”的冲击下,在外务工的人们,即使在春节也常常难以与家人相见。而互联网,便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将远方的亲人联系在一起。
“我小时候从未想到竟然可以与千里之外的家人‘见面’。”这是一位断肠游子的肺腑之言。由此,“互联网+通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就可见一斑了。在传统社会中大费周章的“走亲访友”,现在只需小小一部手机,便可以给千里之外的亲人送去新春的祝福。
不仅是血缘关系,“互联网+”还还原了传统中国的地缘关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即使在同一小区、同一栋楼、同一楼层,仍可能“形同陌路”。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阻碍,“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大家互相“碰面”的机会——群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得以熟悉小区邻里、社区邻居。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乡土社会”,又找回了曾经走亲访友的感觉。
“互联网+”使“拜年红包”成为时尚
发红包作为春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本是一个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钱包,用来镇压“岁”这种怪物。到现在,不仅是长辈给孩子,各家各户串门的时候都会带上红包,用于祝贺对方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日子红红火火。
“新四大发明”的推广与完善,移动支付在中国迅速流行,现在鲜少会有人随身携带现金。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陆续推出了“QQ红包”和“微信红包”等工具,使邻里串门时,可以直接借助新型社交工具,进行红包派送,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使用虚拟的红包,是不是会少了一份春节的气氛以及对别人的祝福呢?我个人觉得这种气氛和祝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因为在QQ或微信红包上,可以自定义红包的标题,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祝贺,而传统红包上就没有这种创新的设计。所以说网络红包充满个性化的色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
在网上有过一句话叫“我在抢红包时就算一分钱都要花尽心思,但是如果地上掉了一块钱却不会主动捡起”。这就是红包在浓厚节日氛围上的体现。春节的传统就是热热闹闹、大家齐聚一堂,谈论一年间发生的大小八卦,电子红包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这股节日的气息。一方面因为红包中有钱,大家因为利益驱使而进行“抢红包”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下人们那种内心对于欢庆的向往需要一个载体,而“抢红包”就补充了节日的喜庆。两者相辅相成,让春节的气氛更为浓厚。
互联网让人与人变得疏远
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经常出现泛用性的祝福话语,来搪塞一些停留在表面的人际关系。我们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快乐,同时也发现“互联网+”让拜年习俗缺少传统的“乡土味”。
在水泥钢筋城市中生长起来的年轻人,“乡土气”的体现却愈发稀少。千禧龙年之后的新生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走亲访友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本人通过社会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因为与同学居住相近,因此逢年过节时总会互相串门打个照面。而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因为接触手机的时长变多,以及居住的同学越来越远因此认识的邻里也变少。而高中时期因为对互联网依赖、课业任务繁重等因素,多数没有主动走亲戚的意愿,走亲访友的数量最低,平均不足1户/人。大学同学之间会在春节的时候在互联网上进行春节的问候,但如果是非同学的居住用户,平均后的数据也相对较低。
处于工作状态的中青年,他们的工作或业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必要和自家的邻里有过多的交集,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以及互联网的成熟,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退休的人群,认识小区内的邻里数量则迅速上升。或因为他们不熟悉网络生活,或他们对习俗的重视,才使得走亲访友的数量有所回升。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种热情从一个小小的村庄,扩展到了更大范围甚至是全世界。让春节的热情不只停留在你我的小家,而是扩散到华人共知的大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交汇,我们应高举“创新驱动”大旗,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让“互联网+”为传统开辟道路,将传统推向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倡导春节传统文化继续与新时代的互联网进行巧妙结合,让春节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龙岗分校高一 郭家福
指导教师 张团结
“互联网+”使“走亲访友”更加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人口流动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城乡结构。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格局。古往今来,中国的家庭常以“宗族”自居,不难看出“群居”一直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突出特征。因此,在每个春节,家族的成员互相探访、恭贺新春,逐渐形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传统。但是,在现代城市化对“差序格局”的冲击下,在外务工的人们,即使在春节也常常难以与家人相见。而互联网,便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将远方的亲人联系在一起。
“我小时候从未想到竟然可以与千里之外的家人‘见面’。”这是一位断肠游子的肺腑之言。由此,“互联网+通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就可见一斑了。在传统社会中大费周章的“走亲访友”,现在只需小小一部手机,便可以给千里之外的亲人送去新春的祝福。
不仅是血缘关系,“互联网+”还还原了传统中国的地缘关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即使在同一小区、同一栋楼、同一楼层,仍可能“形同陌路”。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阻碍,“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大家互相“碰面”的机会——群聊。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得以熟悉小区邻里、社区邻居。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乡土社会”,又找回了曾经走亲访友的感觉。
“互联网+”使“拜年红包”成为时尚
发红包作为春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本是一个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钱包,用来镇压“岁”这种怪物。到现在,不仅是长辈给孩子,各家各户串门的时候都会带上红包,用于祝贺对方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日子红红火火。
“新四大发明”的推广与完善,移动支付在中国迅速流行,现在鲜少会有人随身携带现金。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陆续推出了“QQ红包”和“微信红包”等工具,使邻里串门时,可以直接借助新型社交工具,进行红包派送,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使用虚拟的红包,是不是会少了一份春节的气氛以及对别人的祝福呢?我个人觉得这种气氛和祝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因为在QQ或微信红包上,可以自定义红包的标题,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祝贺,而传统红包上就没有这种创新的设计。所以说网络红包充满个性化的色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
在网上有过一句话叫“我在抢红包时就算一分钱都要花尽心思,但是如果地上掉了一块钱却不会主动捡起”。这就是红包在浓厚节日氛围上的体现。春节的传统就是热热闹闹、大家齐聚一堂,谈论一年间发生的大小八卦,电子红包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这股节日的气息。一方面因为红包中有钱,大家因为利益驱使而进行“抢红包”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下人们那种内心对于欢庆的向往需要一个载体,而“抢红包”就补充了节日的喜庆。两者相辅相成,让春节的气氛更为浓厚。
互联网让人与人变得疏远
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经常出现泛用性的祝福话语,来搪塞一些停留在表面的人际关系。我们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快乐,同时也发现“互联网+”让拜年习俗缺少传统的“乡土味”。
在水泥钢筋城市中生长起来的年轻人,“乡土气”的体现却愈发稀少。千禧龙年之后的新生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走亲访友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本人通过社会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因为与同学居住相近,因此逢年过节时总会互相串门打个照面。而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因为接触手机的时长变多,以及居住的同学越来越远因此认识的邻里也变少。而高中时期因为对互联网依赖、课业任务繁重等因素,多数没有主动走亲戚的意愿,走亲访友的数量最低,平均不足1户/人。大学同学之间会在春节的时候在互联网上进行春节的问候,但如果是非同学的居住用户,平均后的数据也相对较低。
处于工作状态的中青年,他们的工作或业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不必要和自家的邻里有过多的交集,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以及互联网的成熟,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退休的人群,认识小区内的邻里数量则迅速上升。或因为他们不熟悉网络生活,或他们对习俗的重视,才使得走亲访友的数量有所回升。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种热情从一个小小的村庄,扩展到了更大范围甚至是全世界。让春节的热情不只停留在你我的小家,而是扩散到华人共知的大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交汇,我们应高举“创新驱动”大旗,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让“互联网+”为传统开辟道路,将传统推向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倡导春节传统文化继续与新时代的互联网进行巧妙结合,让春节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龙岗分校高一 郭家福
指导教师 张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