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提高学生考场作文技巧“三部曲”
— 以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合唱》为例
文章字数:
   □张海朋
  考场作文因为考试时间有限,容不得有过多的构思和润色,加之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环境、情绪、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因而难度更大、挑战性更强。笔者结合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合唱》以及多年来中考作文的评阅经历,就如何提高学生考场作文技巧浅谈几点思考:
   一、品字析词,在审题立意上求“准”、求“深”。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基础和关键,是提笔成文的风向标。审题的目的就是要“力透纸背”,透过表面看本质,透过题目“表象”去准确洞察命题人的真实用意和目的,避免写出来的作文太肤浅或者离题太远甚至脱题。
  首先要教会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关键字”和“中心词”的含义,在正确把握其表层含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发挥联想,准确把握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蕴含着的丰富信息,在此基础上,方可确定作文内容的重点与详略。
  “合唱”是一个常见词语,也是学生都体验过的一种艺术活动。究其字面含义,中心词“唱”即“唱歌”,歌曲应该是优美动听的艺术品,唱歌是一项怡情赏心的艺术活动。而这样的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是几个人甚至很多人“合”着演唱完成的,是合作的成果。倘若其中一人旁逸斜出、标新立异,那么合唱就会出现不和谐之声,这件艺术品就会有瑕疵,这场艺术活动就会宣告失败……在这样“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作文的主旨立意定位为叙写(或者议论)“团结、合作”等精神品质,而这样的审题立意应该是准确而不失深刻的。
  二、关注生活,在内容选材上求“实”、求“真”。
  内容材料是一篇文章主旨立意的载体。如何以内容之魅力吸引评卷人、进而赢得青睐?求“实”求“真”的选材应该是不二之法。这里的求“实”求“真”主要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或从时事政治的热点关注点、或从生活中情感事理的触发点等入手选择材料,重点讲述“小一点”“真一点”“实一点”的事例,以小事见大爱,以实事显真情,从而使作文取得“最是‘实’处动人心”的感染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考场作文的阅卷过程是集中快捷的,所以尽量讲述个体事例,避免人云亦云地讲述共性事例。评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讲述的名人事例虽也恰当但并不吸引人。因为这些名人事例一是离身边生活太远,在真情实感上稍显欠缺,二是人人皆知,缺乏新意,难免在集中评卷时会引发阅卷人的审美疲劳,不易出彩,所以应该慎重选择。
  三、形神兼修,在谋篇布局上求“细”、求“新”。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审题立意和内容选材就是铸造人的“神”,是内在的思想,而谋篇布局就是通过打造文章的层次结构塑造人的“形”,是外在的展现。又有谁不会对形神兼备之人多看几眼呢?评卷人看作文也是这样。
  总览本次《合唱》作文,绝大多数在谋篇布局上没有脱离“开头导入—中间叙事—结尾抒情”的传统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写作时求稳谨慎的应试心理。如何使作文不落俗套、独辟蹊径,进而形神兼备、引人注目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是细化角度,视角“创新”。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当人人都以“合唱”正面作比、礼赞正能量好风气时,“我”又何尝不能扮演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写其危害,以反衬正,倍增其正。
  二是细化层次,内涵“翻新”。正所谓“新瓶装陈酿”,同样是礼赞和谐共进、弘扬真善美的老话题,何尝不能对“合唱”的过程具体化精细化,分别对那些感动的人与事冠以“领唱”“伴唱”“轮唱”“齐唱”等诸多美誉,这样的作文必定层次清晰、文题一脉。
  三是不拘一格,题材“出新”。本次中考作文,笔者所评阅及调查而知的几乎全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倒是其中一例作文采取“写信”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印象颇深,反映出该生可贵的创新精神。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