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漫谈印度神话
□史媛媛
文章字数:
  从古至今,印度次大陆都是一块孕育神话,产生神话,并且生活在神话之中的土地。印度神话分为四个时期:印度河文明时期、吠陀时期、大史诗时期和往世书时期。
  印度河文明时期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的前印度神话,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对于后来的印度神话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吠陀时期时雅利安文明入侵印度,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同时具有古代欧亚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文化。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重要的经典,是记录了各式各样诗歌、传说、哲学的宗教典籍,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夜柔吠陀》和《婆娑吠陀》,建立起“梵”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吠陀中神明大多为自然神明,如雷神、风神、火神、水神等,也有抽象事物之神,如愤怒、造物者等等。
  大史诗时期是印度神话的真正发展时期,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成文。出现了“护世天神”的意象,湿婆和毗湿奴的地位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了往昔的吠陀众神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此时人间的英雄以及其事迹开始在记述中占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后来却被附庸上众神的化身之说。
  往世书时期印度神话已然成型,三大神,尤其湿婆和毗湿奴的地位越发突出,宗教意味也更明显。往世书是记载印度神话的重要文献。传统上,印度人将神话故事视为曾经发生过的事。这些神话慢慢形成了印度教的部分内容,对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印度神话具有宏大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展现了人们对宇宙轮回、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念与思考。从漫长的时间单位和辽阔的世界设定就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特别是关于创世诸阶段的叙述和世界的诸时期及其毁灭的描述。譬如宇宙的年代均以创世神梵天的标准确立。凡人生活中的一千年只是天神生活中的一个昼夜,由这样的昼夜所组成的一万二千个天神年,才是梵天生活中的一个白天。这个白天长达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同时,梵天自己也是有寿限的,当他活过一百梵天年,相当于三百一十一兆零四百一十年后,自己也会消亡。
  不同于充满悲剧色彩和宿命论的希腊神话,印度神话中,天界与人间永远热热闹闹,熙熙攘攘,既壮烈又诙谐,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印度神话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背景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不论神、人、仙人或是动物,都不断地受到诱惑,被欲望驱策,同时又被社会的习俗法则束缚,时不时地想摆脱它,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或有趣或悲伤或动人的故事。神也并非全知全能的完美存在,而是充满了人性,会做错事,会恐惧,形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影响人们对他的信仰。相比北欧神话中神的相对扁平形象,印度神话中神的形象具有多面性。
  印度神话具有哲学思辨意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在一个神话故事中,长生者摩根德耶被毗湿奴吞入身体中,他漫游了一百多年仍看不到宇宙尽头。于是他向毗湿奴祈祷,毗湿奴现身为他揭示了整个世界,并要求他继续漫游下去。故事的最后,摩根德耶在生生不息的已知世界中度过了无数个世代,无法分清这究竟是现实世界还是毗湿奴的一场梦,或者是他自己的幻梦。这个故事有点类似中国的庄周梦蝶,体现出对世界宇宙的思考,启迪了人们的哲学智慧。
  印度神话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亚洲地区,印度神话中,阎摩是第一个死去的凡人,他开辟了通往地府的道路,审判人们平生功过。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有阎罗王的传说,有拿着拘人魂魄的绳索的无常形象。印度神话中的护世天王,在佛教传入中土后,成为了四大天王形象。在西方的圣经故事中,也有诺亚方舟的记载,呼应印度神话中毗湿奴要求大善人摩奴造一艘大船携带所有生命的种子,等待洪水退却后再一次把生命重新带到世界上的传说。丘比特形象呼应印度神话中梵天所创造出的爱神迦摩:一个美丽调皮的少年,背着弓箭射出爱欲与渴望,由此诞生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神话故事,是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价值取向、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想的途径之一。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