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加强教考衔接
文章字数: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2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要求。语文新高考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一,节选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论述作为阅读材料,设置层层推进的试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讲话含义和逻辑脉络、选择论据支撑讲话观点、运用讲话观点分析问题,引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40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断组织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9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成为许多人用以分析和评判事物的科学准绳。试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语文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注重引导教学,切实服务“双减”落地
语文考点设计更加灵活,规避对死记硬背的考查。各卷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考查思路,有利于引导教学注重内化理解和灵活运用,认识到死记硬背等低效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增加学习负担。
数学加强主干内容考查,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国甲卷理科第19题,以学校体育比赛为情境材料,考查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的方法,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的深入考查。新高考I卷第12题,要求学生在抽象函数的背景下,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导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数学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题型中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意在增强学生对主干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本质,为发展数学素养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英语坚持对标高中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新高考英语各版本试卷均根据新老课程标准词汇的差异标注单词,确保各卷中考查的单词都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综合性,引导中学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了解基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理科综合突出通用方法考查,引导减少机械刷题。全国乙卷第12题围绕一种光照充电锂-氧气电池设置情境,提供光催化驱动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要求学生利用电化学原理分析离子迁移方向、判断正负极以及推测电极反应等。第16题创新设问角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圆环顶端下滑过程中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第22题考查通用分析方法“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用,引导教学夯实学生物理实验基础。
文科综合强调深化基础性,推动教学注重提质增效。全国甲卷第12题以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对生态产品的论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全国乙卷第9题涉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要求,学生需要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出该地风力、方向变化,并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对海陆位置作出判断,生动体现了初中与高中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有机衔接。通过试题引导学校注重提高课堂质量,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透彻完整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深入地分析探究问题,注意避免以练代讲、提前结课备考等舍本逐末的现象。
突出思维品质,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创新试题情境,根据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设计匹配的任务要求,将解题所需信息有机融入试题情境之中,增强考查的应用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试题中的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英语新高考I、II卷应用文设置的情境是以校广播站英语节目负责人的身份写邮件,邀请外教做访谈,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全国乙卷以学校英文报开展主题讨论为写作情境,要求学生阅读图表,并使用其中的调查结果撰写短文投稿,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读图表写短文”的创新考查形式,有利于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38题,以当前我国PPI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驱动与CPI总体呈现“剪刀差”变化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并提出纾困办法,培养学生用学科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全国甲卷第3题展现某种作物矮生品种在喷施植物激素之后长高的现象,要求学生分析该品种矮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提高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突出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内在思考过程外显,让理解能力可显可见、机械刷题失速失效。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5题,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提高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物价下降→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路径,备选项将诸多相关概念搭配组合,采用逻辑推导的命题方式,透视学生分析推理过程。第34题考查2次工业革命成就,要求学生结合试题情境并根据所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广泛使用的既有认识出发,进行合理推导,联想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使用带来新的动力革命,进而推动农业领域变革的产生。该题将设问重点集中在前后对比所反映的发展变化上,突出对学生思考推理过程的考查。理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5题,要求学生结合文字和图像信息,构建2个物体发生2次弹性碰撞的物理图景,考查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分析复杂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
试题设计更加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既引导学生摆脱总结模板套路等低效学习方式,也启发学生突破固化思维的束缚。数学新高考II卷第21题创新结构不良问题设计,有效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试题给出3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2个作为已知条件,证明另外1个成立,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2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实记载,鼓励学生自选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试题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论证得出合理而深刻的结论。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
融入体美劳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高考命题强调创设联系体育与健康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意义,使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语文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I“眼中风”介绍了过度使用手机对视力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II“减肥”介绍了不吃晚饭可能对健康带来的损害,在考查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科学告别“小眼镜”“小胖墩”。英语新高考II卷阅读语篇以有氧运动能够保持心脏活力、有益身心健康的研究为主题,强调体育强身的重要性。理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4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比赛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锻炼中的科学原理,提高运动的科学性。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高考注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融入学科、融入试题,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语文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从造型与纹饰、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维度介绍中国金银器史,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3题,使学生感知观景台具有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和作为旅游景观的双重属性,引导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展审美素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高考各学科协同育人,以学科知识为依托,以丰富的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0题,选取某小学创办“开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试验的素材,考查学生对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引导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试题要求学生给宿舍管理员、保洁员、保安员写一封感谢信,试题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劳动,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语文新高考I卷古代诗歌阅读《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描写了在古代社会劳动中井然有序、其乐融融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理科综合全国乙卷第29题联系农作物吸收氮素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根系吸收硝酸根的生物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制定农作物增产措施,引导学生注重劳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文章节选于《中国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