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多措并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
文章字数:
本报讯(通讯员 李步雷)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的凤县,是一个山区小县。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其秘诀之一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人生梦想。2022年,凤县完成“控辍保学、精准资助”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围绕“有学上”
一是抓控辍保学。建立了控辍保学月报季评制、“七长”责任制、台账销号制、辍学报告制等十项制度,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对全县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三种方式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求。2022年秋季学期,凤县共有6—15岁适龄残疾儿童55人,其中,县内随班就读36人,送教上门11人,县特教学校就读4人,外县就读4人。全县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
二是抓精准资助。打好政策宣传“多样化”、资格认定“立体化”、学生资助“精准化”组合拳,提升政策知晓率。全县29所学校均建立了本校(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涵盖全县1200余名脱贫家庭子女。2022年春季学期,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020.7万元,受益学生25103人次,其中,脱贫家庭学生受益资金213.6万元,受益学生4924人次,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
围绕“上好学”
一是实施“名校+”工程。凤县外聘省内知名校长2名担任县内两所学校校长,使县域内“名校”因“名校长”而名副其实。先后制定了《凤县“名校+”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凤县中小学名师工作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形成模式、三年扩面推广的思路,采取“名校+弱校”“名校+一校”“名校+多校”等方式,突破校际间壁垒,组建“名校+”教育共同体,将县域内办学理念新、管理质量优、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度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名校”,将发展愿望强、提升空间大的乡村薄弱学校作“+校”,首批组建4个“名校+”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县70%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试点推进“名校+”工程,逐步形成“名校”引领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二是实行“名师”带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壮大名师队伍,在“名校+”共同体内挂牌命名“凤县名师工作坊”3个,实施“青蓝计划”,按照“1+2+3+N”模式,即1个省级教学能手+2个市级教学能手+3个县级教学能手+N个培养对象,广泛吸纳薄弱学校的学科教师,立足教育教学,通过集中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诊断、专题讲座等形式,解决薄弱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强、教学理念陈旧、发展驱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名师”不断“输血”,提高薄弱校教师自我“造血”功能,以名师群体加快推进名校建设。
三是社会每年捐资100万元筹资建立《“雏凤飞翔”兴教助学基金》,重奖中高考优秀学生及名师,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激发;同时,筹资100万元建立《凤县“烛光爱心慈善救助基金”》,帮助困难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教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迸发。
四是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投资2000万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劳动实践基地、智慧教室建设等项目,补齐硬件短板弱项;大力推进“双减”工作,坚持“五育并举”,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做到软件提升,展现素质教育成果。
围绕“有学上”
一是抓控辍保学。建立了控辍保学月报季评制、“七长”责任制、台账销号制、辍学报告制等十项制度,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对全县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三种方式满足残疾儿童教育需求。2022年秋季学期,凤县共有6—15岁适龄残疾儿童55人,其中,县内随班就读36人,送教上门11人,县特教学校就读4人,外县就读4人。全县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
二是抓精准资助。打好政策宣传“多样化”、资格认定“立体化”、学生资助“精准化”组合拳,提升政策知晓率。全县29所学校均建立了本校(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涵盖全县1200余名脱贫家庭子女。2022年春季学期,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020.7万元,受益学生25103人次,其中,脱贫家庭学生受益资金213.6万元,受益学生4924人次,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
围绕“上好学”
一是实施“名校+”工程。凤县外聘省内知名校长2名担任县内两所学校校长,使县域内“名校”因“名校长”而名副其实。先后制定了《凤县“名校+”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凤县中小学名师工作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形成模式、三年扩面推广的思路,采取“名校+弱校”“名校+一校”“名校+多校”等方式,突破校际间壁垒,组建“名校+”教育共同体,将县域内办学理念新、管理质量优、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度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名校”,将发展愿望强、提升空间大的乡村薄弱学校作“+校”,首批组建4个“名校+”教育共同体,覆盖全县70%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试点推进“名校+”工程,逐步形成“名校”引领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二是实行“名师”带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壮大名师队伍,在“名校+”共同体内挂牌命名“凤县名师工作坊”3个,实施“青蓝计划”,按照“1+2+3+N”模式,即1个省级教学能手+2个市级教学能手+3个县级教学能手+N个培养对象,广泛吸纳薄弱学校的学科教师,立足教育教学,通过集中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诊断、专题讲座等形式,解决薄弱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强、教学理念陈旧、发展驱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名师”不断“输血”,提高薄弱校教师自我“造血”功能,以名师群体加快推进名校建设。
三是社会每年捐资100万元筹资建立《“雏凤飞翔”兴教助学基金》,重奖中高考优秀学生及名师,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激发;同时,筹资100万元建立《凤县“烛光爱心慈善救助基金”》,帮助困难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教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迸发。
四是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投资2000万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劳动实践基地、智慧教室建设等项目,补齐硬件短板弱项;大力推进“双减”工作,坚持“五育并举”,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做到软件提升,展现素质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