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富有仪式感的表彰:点亮师生成长的“心灯”
□周玲
文章字数:
  在一次教职工例会上,教导主任对前一段时间获得区级优质课一等奖的5位教师进行了表彰。也不算多么隆重,只是在会上宣读了一下获奖教师的名单,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散会后,我隐约听到一名老师念叨着:“我还是市级优质课获奖者,怎么就没有在会上表彰呢?”
  说者无意,身为一校之长的我却听者有心。“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是一种唤醒和激励,老师和孩子一样,都喜欢得到大家富有仪式感的夸奖和认可!不怪老师埋怨,责任在于管理者漠视了老师的心理需求。
   奖学励行,仪式感满满
  仪式感如同在咖啡中加一点糖和奶,让咖啡的味道更加香甜醇厚。在日常教育中,插进一些必要的仪式感,可以浸润师生心灵,培养师生的成就感、荣誉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提出强化理论:一种行为获得奖励之后,会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奖励对行为的再次发生起到了强化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师生的需要,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要。有时候,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比物质需要更大的满足感,进而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作为管理者,要随时随地走进师生的内心世界,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在设置校园表彰类型时也是有原则的。师生要想获得表彰,就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表彰绝不能是廉价的,否则起不到激励作用、达不到教育效果;校园奖励的目标应当是表彰一个人影响一批人,表彰一批人影响所有人。校园里值得表彰的人和事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寻找,就一定会满眼是“星光”。
  水本无华,激荡生涟漪
  曾有心理专家对富有仪式感的表彰作出解释: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暗示你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大家的认可。
  生命需要礼赞,人生需要仪式感。一所好学校,应当是一所有仪式感的学校;一种好教育,应当是一种有仪式感的教育。仪式能强化师生的价值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并懂得尊重和关爱。开学了,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列队站立校门外,满面春风地迎接学生们的到来,开启新学期的校园生活;上课了,师生起立互致问候,满怀敬畏之心,开始一节课的教与学;毕业了,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业,毕业典礼便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再出发的序曲……
  于是,学校利用大会小会,尤其是升旗仪式等机会,增加对师生们的表彰奖励环节。表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之星外,还要对进步之星、守纪之星、节约之星、善良之星、阳光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孝亲之星等进行奖励;除了对学生表彰之外,还要对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工作认真、见义勇为、孝亲爱幼、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职工进行奖励。学校除了为光荣获奖的师生披红戴花由校领导发奖外,还要邀请受到表彰的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的父母或公婆、岳父母、丈夫(妻子),甚至孩子前来领奖。一学期下来,受表彰的人数几乎涵盖了全部师生,有的师生还多方面多次获奖,一时间校园里可谓“星光灿烂”。虽然奖品价值微薄,但是受表彰之后,大家精神振奋,一时间好评如潮。
   塑造生命,爱心促花开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好的总结,余味无穷,余音绕梁。因此,管理者不妨开好各类活动的总结会,强化仪式感,让获奖师生在众人的瞩目中,在欢快喜庆的乐曲中登上领奖台接受颁奖,届时他们的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当然表彰形式要灵活一些、机动一些、丰富一些,如集中颁发、编写微信文章、张贴喜报、发布新闻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可以借助各项事务和活动的仪式来育人。仪式感,能让师生在琐碎平淡的日子中,找到更多诗意和无畏前行的勇气,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
  重视仪式,正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隆重表达。无论是上级还是本校举办相关各类活动,都要有方案、有布置、有推进、有检查、有总结、有仪式感。总之,凡事都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让每项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而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人生处处有仪式,这不是矫情,而是对生活的热爱;不是做作,而是对他人的尊重;不是表象,而是教化、精致和榜样。在校园里,许多教育契机都有可能稍纵即逝,抓住了肯定、认可、表彰的机会或事情,稍加打磨,及时渲染,就是正能量的传播仪式,其在师生中的影响可能就是深远的。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表彰优秀既要高调又要严肃,切莫偷偷摸摸,草草了事。富有仪式感的表彰,是点亮师生成长的“心灯”,应多用之。
  教育需要仪式感,用心做教育,爱心会开花。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