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承诺的力量
□何永书
文章字数:
  李佳东最近正忙于一件大事——他准备去应聘一家新上市公司的副总职位。在向原公司递交辞呈时,他特意找到总经理,郑重承诺:“张总,请您放心,在公司找到合适的接替者之前,我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新人到岗后,我也会带他熟悉各项工作,确保交接顺畅后再离开。”
  不久后,公司顺利招到了接替李佳东的人员。李佳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项目细节、客户资源等一一传授给新人,甚至陪新人一起跟进了几个重要项目,直到对方能够独立应对所有工作,他才正式办理了离职手续。
  与此同时,李佳东也顺利通过了新上市公司的层层考核。入职那天,总经理亲自在办公室接待了他,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欢迎加入我们团队。说实话,在众多应聘者中,你的专业能力确实很突出,但我们最终决定录用你,不仅是因为你的能力,更是因为你的人品。”
  李佳东有些疑惑,总经理笑着解释道:“你可能还不知道吧,你原来公司的张总特意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说了你在离职前如何尽心尽力地带新人、如何细致地做好工作交接。我们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你这样信守承诺、敢于担当的人。”李佳东这才恍然大悟,心中不禁感慨:原来,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终会被人看见。
  徐怀远在一家建筑公司干了整整三十年,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公司里最资深的工匠,手上建过的楼房、桥梁不计其数。年过五旬的他,终于下定决心向经理提出退休。经理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沉吟片刻,经理说:“在你退休前,能不能再帮公司建一座员工宿舍?”徐怀远爽快地答应了。
  开工后,徐怀远依然保持着三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仔细检查建材的质量;每一道工序都亲自盯着,都要求严格符合标准;遇到年轻工人技术不到位,他会耐心示范,直到对方掌握要领才放心。
  有共事多年的工友见他这么拼,忍不住劝道:“老徐,你都要退休了,差不多就行了。反正这房子也不是什么重要工程,何必这么较真?”徐怀远擦了擦额头的汗,认真地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好。既然答应了经理,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三个月后,员工宿舍顺利竣工。在竣工庆典上,经理当着所有员工的面,将一串钥匙递到了徐怀远手中:“老徐,这三十年,你为公司付出太多了。这座房子,不是员工宿舍,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听到这话,徐怀远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栋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想着这些年在工地上的日日夜夜,眼眶瞬间湿润了。
  李佳东与徐怀远,两个身处不同行业、经历各异的人,却在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书写了惊人相似的答卷。他们的故事共同映照出“承诺”二字的分量——承诺一旦出口,便需以一生去践行,而这份坚守,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李佳东在递交辞呈时,一句“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承诺,不是随口的敷衍,而是刻在心底的责任。他或许从未想过这份坚守会被原公司的张总看在眼里,更未曾料到这份“离职前的尽责”会成为新公司录用他的关键。但正是这份“不求回报、只问初心”的做法,让他在职业生涯的转折处,赢得了比职位更宝贵的信任。
  徐怀远亦是如此。三十年的工匠生涯,让他把“答应的事就要做好”刻进了骨子里。他每日天不亮便到工地查验建材,对每道工序苛求到毫米级的精度,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求得什么回报,只是单纯地想守住“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初心。当经理将徐怀远亲手建造的房子作为退休礼物相赠时,与其说是公司的回馈,不如说是时光对这份坚守的奖赏。
  细究两人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在“即将离场”的时刻,反而将承诺看得更重。李佳东明知即将奔赴新的职场,却不愿让离职成为敷衍工作的借口;徐怀远清楚这是职业生涯的终点,却偏要在最后一程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都明白,承诺的价值从不因“时间的早晚”“场合的不同”而改变——越是接近终点,越要守住初心;越是无人紧盯,越要严于律己。
  巴尔扎克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李佳东保卫的,是“职业人”的荣誉——他让“离职交接”不再是走流程的形式,而是对过往工作的郑重告别;徐怀远保卫的,是“工匠”的荣誉——他让“最后一栋房”不再是任务的收尾,而是对毕生手艺的完美致敬。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承诺从来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修行:它要求你在顺境时不骄纵,在逆境时不退缩,在无人关注时不松懈,在即将落幕时仍坚持。
  最终,李佳东收获了新公司的认可,徐怀远得到了亲手建造的家园。这些“回报”恰恰印证了一个真理:当你把承诺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去守护时,命运自会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予你意想不到的馈赠。这便是承诺的力量,也是坚守者应得的荣光。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