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读书三“静”
□常嘉凝
文章字数:
  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我看来,读书还需三静:环境之静、心灵之静、“不静之静”。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共同构筑起阅读者与书籍对话的空间,让文字真正浸润心灵。
  环境之静是读书的基础门槛。数字时代,信息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微博的热搜推送、微信的消息提示、短视频的自动播放,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噪音”不断撕扯着注意力。若想深入一本书的“肌理”,就需要主动与这些干扰源保持距离。或许不必完全隔绝手机——毕竟它已成为生活中处理事务的必要工具,但至少在阅读的那几小时里,要让那些不断弹出的通知暂时“休眠”。就像古人在书斋中焚香净手,这份对环境的整理,本质上是对阅读仪式感的尊重。哪怕读的是电子书,也可以开启“专注模式”,让屏幕只留下文字的呼吸,在指尖滑动间,感受思想流淌的连贯。这种刻意营造的环境之静,如同为书籍与心灵搭建了一座专属桥梁,让每一个字符都能清晰地抵达意识深处。
  心灵之静,是读书最珍贵的馈赠。当下,朝九晚五的奔波、柴米油盐的琐碎、职场人际的周旋,让心灵布满尘埃。而读书,恰是让这颗疲惫的心得以松弛的捷径。读徐霞客的游记,仿佛跟着他踏遍名山大川;读《小王子》,在稚嫩的文字里重新审视成人世界的荒诞,找回失落的纯真;读泰戈尔的诗集,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哲思,抚平内心的焦虑。每一次阅读,都是心灵的远足——在历史的长河里漂流,在思想的星空中翱翔,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那些积压的负能量,会在文字的浸润中慢慢消散;那些迷失的方向,会在智慧的指引下渐渐清晰。当心灵在书香中完成一场修行,便会像被春雨滋养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力量。
  “不静之静”,是读书者的高阶修行。诚然,环境之静与心灵之静不可或缺,但现实往往难尽如人意。地铁里的报站声、咖啡馆的交谈声、办公室的键盘声,这些喧嚣时常成为阅读的背景音。此时,“闹中取静”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不静之静”,源于对阅读的热爱——当你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当你渴望理解作者的哲思,当你期待在文字中寻找答案时,自然会过滤掉那些无关的声响。这种在喧嚣中开辟出的宁静,比刻意营造的安静更具力量,它让阅读摆脱了环境的束缚,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精神滋养。
  当我们真正沉浸在文字里,会发现所谓的“静”,从来不是外界的绝对安静,而是内心的专注与投入。就像一盏灯,无论周围多么黑暗,只要它自己亮着,就能照亮眼前的书页,也能温暖自己的心灵。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