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守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需多方协力
□何勇
文章字数:
  近日,抖音“共建文明直播·2025暑期未成年人”专项行动在武汉启动。启动会上武汉多部门携手抖音直播,建立联动机制,持续巩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禁止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消费,且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出镜直播,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开播,需征得其父母或监护人书面同意。违反该规范实施上述行为的,平台将回收账号直播权限。
  其实,这些规则不是新规则,其源于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在此次暑期保护未成年专项行动中,平台重申已有的相关规则,再次为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划定“红线”,展现出平台守护未成年人的明确态度,担负起了“第一道防线”的角色,同时反映出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乱象治理之难,处于屡禁不止状态的现实。
  实际上,近年来,平台在治理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乱象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措施,比如设置青少年保护模式、严格进行实名认证、24小时内完成未成年人消费退款等,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钥匙,平台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客观难点,给平台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在现实中,有不少未成年人与家长账号混用,一些追赶潮流想成为“网红小主播”的未成年人利用家长账号直播或出镜,而一些想把孩子当成“摇钱树”的父母则用自己账号安排孩子直播或出镜牟利。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未成年人借助成年人账号直播时,AI模型与人工难以通过外貌声音精准识别出来。
  不仅如此,部分家长未意识到网络直播乱象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默许孩子打赏甚至帮助孩子绕过平台规则。更有甚者,一些成年人消费后反悔,通过冒充未成年人进行恶意退费。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暑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4)》显示,在看直播或打游戏的未成年受访者中,近四成孩子会使用家长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
  当前正值暑期,是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的高峰期。此次的专项保护行动,无疑为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开了个好头。但要真正守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除了平台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升级技术外,还需要监管、学校和家庭多方协同发力,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监管层面需筑牢法律堤坝,完善法律法规,细化责任边界,健全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防、问题速处。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科学、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的用网习惯。家长则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在未成年子女使用互联网平台时,及时开启并用好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尤其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陕西教育报刊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